电话: 028-86966315
Q Q: 2677741813

2024年04月29日 星期一

传承国画大师精神 张大千故居将变身美学发扬地

2019

06/06

00:00

本站

135534阅读

参天绿植围绕着清灰色的瓦房,走过龙门,依稀还能看见当初四合院内的盛景,这一幽静、简朴的四合院便是张大千在成都市郫都区的故居。

岁月如梭,尽管当年的欢声笑语已淡淡融入历史的长河中,但这座建筑的一砖一瓦、一草一木依然勾起广大艺术爱好者对大师的怀念。近年,随着人文郫都、书香郫都加快建设,这里将变身成为美学发扬地。

IMG_20190606_165628.jpg 

结缘郫都 留下传奇佳话

张大千先生是从四川走出去的国画大师。在抗日战争期间,张大千先生为躲避战乱举家搬迁至郫县太和场蔡家碾(现郫都区团结街道永定村)钟家大院居住。在这里不仅成就了他的一段美好姻缘,也为他的艺术创作找到一处幽地。

在钟家大院居住的四年时间里,张大千先生待人热情善良,不仅与家中的车夫、奶妈、短工等同锅同食,从不克扣工资,还严格家人不骂人、不在外惹事。而且,张大千先生在寓居太和场的四年时间里,对当地发生的多起重大事件,他都亲自出面托人从中调解,促使事态很快平息。由此,先生品行获得了当地乡民们的尊重,大家都亲切称他为八老师。在太和场居住期间,张大千先生还为太和场榜书古太和场四个大字,刻匾刷漆贴金后悬于场口。

IMG_20190606_170011.jpg

在太和场生活的时间里,张大千结识了对他艺术创作有重要支持的贤内助——徐雯波。尽管他们有着30岁的年龄差,但徐雯波勤快伶俐、聪明好学,在张大千创作的巅峰时期,便是她陪在身边侍奉笔墨。由此之后的近四十载的时光里,徐雯波全身心陪伴先生左右,对先生日后艺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辅助之功。

虽然张大千先生离开此地后再没回来过,但他曾经居住的钟家大院却一直保留至今。近年,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,这座位于府河源头的名人旧居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市民前往瞻仰。

 QQ图片20190606155431.jpg

种花养鱼  大师创作的田园风味

钟家大院由前后两个四合院构成,有房数十间。房屋全是小青瓦盖顶,粉白墙壁,房架及门窗都是用上等柏木构造。前后两院的坝子上,都筑有花坛,种植着各种花草。大院左右两侧及后边,都有一片幽深的林子。林中除了慈竹还有柏家竹、斑竹及一些高大树木。整个院子四周,是由就地取材的竹子枝桠,编织成比土墙更结实耐久的生态篱笆墙。前院有画室和裱褙房,后院为生活区这种典型川西竹林院落,为大千先生的居住和艺术创作创造了绝佳环境。

IMG_20190606_170035.jpg

张大千儿子张心玉在他的《先父和他的庭院》还能清晰地回忆起:先父把家安置在成都附近的郫县太和乡,租农家院一角,房屋虽然简朴,但有一庭院。院内种有花木,还有一个小鱼池。房后面是一片竹林,周围皆为农田,颇有古朴淡雅的田园风味。先父甚喜,又按自己的构思,在房后竹林的空地中引水渠、设花坛。

“现在的团结镇,是艺术家们心驰神往的地方”国家一级美术师、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邱笑秋表示,“抗日战争期间,大千先生住在此处,于艰难的环境之下创造出大量优秀作品。”的确,在这竹林相依的乡间院落中,张大千先生创作了大量佳作,其中款署“沱水村居”“寂笑斋”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。在此期间,四川各界名流,如杨孝慈、余中英、严谷声、罗文谟、林思进、谢无量等名家都曾至此与大千先生谈艺,品赏大师用郫县豆瓣烹制的鲢鱼等佳肴,钟家大院一时之间成为文人雅集之地。

 QQ图片20190606155450.jpg

建设艺术高地 大师旧居变美学发扬地

府河悠悠,如今,郫都区新农村美丽如画,大学城年轻时尚,活力迸发。据相关负责人介绍,随着郫都区团结街道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不断发展,这里已拥有多所高校近10万大学生,活力时尚成为这座小城镇的鲜明特质。  

据悉,郫都区将建立国家级影视文创公共技术平台、国家级产学研创新产业园和国家级超高清视听研制基地。未来,这里将建设全球最大的摄影棚群落,每年可以完成10部院线电影、20部网络大电影、100VR电影、1000集电视剧制作,数千部数字微电影和新媒体微视频、上万部短视频的创作、拍摄、后期制作、出品发行,将成为全国最时尚、最潮流的地区之一。

传承是最好的纪念。为纪念张大千诞辰120周年,郫都区将以张大千文化艺术IP为核心,打造大千世界艺术高地,即大风堂艺术馆&艺界121坊。大风堂艺术馆将在张大千旧居原有建筑基础上,融合当代建筑艺术设计元素及手法,成为区域内文化地标建筑。艺术馆内计划设立张大千旧居展示、张大千生平事迹介绍、大风堂艺术展示交流空间、千墨艺术研学教育基地等公共活动空间,用于举办文化展览、会议、培训、文化艺术体验活动等,将其打造成集艺术教育、文化交流、文创产品制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场所。

 白驹过隙,往事随风,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,大千先生的形象和大画家的声誉,依旧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,并传为佳话。

 

本稿件供图:成都郫都区委宣传部

 

(消费质量报 黎藜 孙飞敏 祝欢)


 

 

 

 

 

消费质量报全媒体 版权所COPYRIGHT 2011 WWW.XFZLW.COM .ALL RIGHT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:蜀ICP备10014373号 川公网安备 站长统计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51120190022 技术支持:创企科技